浏览维基百科的方式暴露了你的幸福感

你是发散广泛,思维跳跃充满开放性的「忙碌者」模式,还是集中专注、闭锁在特定知识领域的「猎人」型呢?

你是那种遇到不了解或好奇的事物时,就会情不自禁从google 搜寻结果点入维基百科(Wikipedia)网页,去查找说明的人吗?又或是你在年少不懂事时,维基百科有时会成为你做报告的好帮手呢?(这个行为不好请勿学习)

总而言之,维基百科是网路世代中生活不可或缺的良伴,让人随时可尽情满足自己的好奇心。因应这个网路行为现象,科学学刊《Nature Human Behavior》以此发表了一项新研究,分析人们浏览维基百科网页时,从客观数据角度理解好奇心的行为,进而从中发现两种好奇心的体现模式。

研究人员征求149 名参与者,在21 天内每天15 分钟浏览维基百科,总共查看了18654 页的资料。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,以图论(graph theory)的数学理论来进行分析。图论研究通常用于描述且指示多种物件中的关系与牵连。

两种好奇心模式:忙碌者、猎人

根据上述的研究发现,浏览维基百科网页的探索行为可被分为两种模式——忙碌者(busybody)与猎人(hunter)。研究人员以「网页」作为节点,并以两个网页的文本相似性连出节点之间的关系,绘制出以下的示意图:

浏览维基百科的方式暴露了你的幸福感
忙碌者(busybody)与猎人(hunter)的阅览行为拥有相当大的差异

忙碌者喜欢大量搜集不同种类的资讯,而这些资讯通常广泛且浅薄,在阅览行为上形成了较为松散的网路结构。从图片上可见得,松散的网路结构路径较长,且节点与节点之间较为开放、不闭锁。

而猎人模式则相反,对于知识的好奇心较为集中且专注,容易形成紧密的网路,节点较为集中且总路径长度较短。

两种模式的行为动机?

为了彻底了解参与者的行为模式,研究者进一步观察参与者针对社交互动、心理压力、幸福感的调查问卷,试图找出两种模式存在的原因。

经过一连串的问卷调查,研究者发现猎人式的浏览行为,是为了填补心理状态的空白,例如「贫穷」的状况可能会使人成为猎人式的好奇心模式,是为了弥补某种知识的空白而做出积极的作为。而忙碌者较偏好了解全新的资讯与知识,这些新知令他们感到满足与开心,因此才会在网页的点与点之间进行大幅度的跳跃,产生不连贯性。

举例而言,在调查中拥有高心理匮乏感的参与者在搜索犹太人的历史时,网页搜寻从「德国历史」、「犹太历史」、「反犹太主义暴动」到「锡安主义」。但忙碌者的浏览纪录会从「物理化学」,突然跳到「#MeToo」,完全毫无关联。

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(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)的研究者Danielle Bassett 表示,每个人的好奇心模式皆会因为外在或内在因素产生变化,并非永远固定。「我们假设,当个体提升对于新知识、新感官、新鲜感的渴望时,也许就会从原先的猎人模式转向忙碌者模式。」

研究也发现,好奇心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。充满好奇心的人往往对生活现况更加满意,且焦虑感较低。而透过新知随时都可以被探索的安全感,个体也可以促进好奇心与满足感,达到良善的循环。

最后,谈到为何选择维基百科作为研究的观察主体,Bassett 说:

「不论你是外向者还是内向者,维基百科给每个人在好奇心的实践中拥有平等的机会,并且无广告置入的搜寻引擎,让人们成为掌舵自己好奇心的船长。」

参考:
Lydon-Staley, D.M., Zhou, D., Blevins, A.S. et al. Hunters, busybodies and the knowledge network building associated with deprivation curiosity. Nat Hum Behav (2020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62-020-00985-7

本文来自 INSIDE 硬塞的网路趋势观察,经授权后发布,本文观点不代表沙鸥科报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